資料圖:3月9日,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。莫言委員走出會場向記者揮手致意。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
  中新網北京4月10日電(上官雲) 10日上午,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青年駐校作家桑頓入校儀式”在北京舉行,美國青年作家桑頓受邀成為北師大駐校作家。對此,諾獎得主、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感慨的表示,現在地球變得越來越小,大家相互之間的認識愈加深刻、準確。而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,中西方各種偏見和誤解會逐漸減少。
  據悉,該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舉辦。
   認可青年作家桑頓創作價值:具有獨特視角和感受
 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。莫言表示,剛纔走在學校中看到花都開了。他也籍此來歡迎“老朋友”桑頓:“去年我就曾和他舉行對談,當時感觸很深。現在地球變得越來越小,年輕人之間的交往增多。”
  作為國內文學界的大師,莫言對創作的獨到見解一直為公眾稱道,他也對桑頓的作品做出點評。在他眼中,這位年輕作家目前的文學成就特點尚不明顯,“他的作品有一些獨特的視角和感受,筆下的很多生活描寫或許是中國青年作家無法寫出,因為他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。”
  的確,對桑頓來說,在中國經歷的一切都並不熟悉。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、交際方法乃至內心深處的想法,都是外國短期旅游者無法體悟的。莫言也希望桑頓在駐校期間能對北京、中國有更加全面的瞭解,“在今後的創作中也不要丟掉獨特性,並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,寫我們寫不出來的東西。”
  莫言同時認可桑頓創作的價值。在他看來,這需要桑頓在寫作前要有強烈的感受,經過親身體驗、認真觀察,不僅看到中國的風景,也要在與中國人交往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人性格與美國人的不同,“要試圖去瞭解中國人的內心並呈現在筆端,這非常可貴。”
  最後莫言不忘幽默一下,“桑頓是個聰明好學的青年,之前他還不能用漢語流暢的說話,但不久後已經能借助講稿以中文演講,相信這段時間他的中文能有更大的提高,接下來希望聽到他用漢語發言。”說罷與桑頓相視而笑。
  感慨各國文化交流深入:一些誤解和偏見將逐漸減少
  隨著社會的發展,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入,文化也不例外。莫言對此也極為感慨。他笑稱,當年他們像桑頓這個年紀,很多人都還在農村幹活,“那時只知道世界上有一個美國,但是非常遙遠。”
  莫言回憶道:“有這樣一個傳說,農村挖井不要挖的很深,否則會出現一個高鼻子藍眼睛的老頭,說把我們家挖透了。”莫言笑稱,這也代表中國農民朴素的天文地理觀,認為我們在地球的上邊,美國就在我們下邊,後來才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。
  此前莫言曾到訪意大利西西里島,在那裡他看到了一幅壁畫,描繪了畫家想象中的中國:一棵很大的樹上蹲著十來個人,留著長辮子,有尖尖的嘴巴,外形很像鳥。莫言被深深觸動了,這或許意味著,在當時意大利畫家的心目中,中國人的形象並不是很美好。
  “我在小說中也提到過,之前中國人曾認為外國人沒有膝蓋,穿著很瘦的褲子,腿很長,像電線桿。所以認為只要把外國士兵推到他們就無法站起來,後來才知道他們活動能力一點都不差。”莫言認為,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,類似的各種偏見和誤解會逐漸減少。
  莫言還向記者們透露,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年輕外國作家被請到國際寫作中心來。在莫言看來,此舉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文學範疇,而是更廣泛的文化交流,“假如他們在此期間能寫出有影響的作品,影響眾人乃至自己的同胞,這是長久地、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建設。”  (原標題:莫言:隨著文化交流增多 中西方偏見和誤解會減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p45kpeb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